郵票故事14 二十四節氣郵票
這篇文其實已經寫好很久了,只是每次都錯過在節氣當天發文,我大概已經錯過五、六次了😅
節氣對於華人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大,是可以花點時間來好好認識。
順便教大家一首用來背24個節氣的「節氣歌」:
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。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節氣的天文意義
二十四節氣,係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做劃分。太陽繞一圈黃道360度,360除以24等於15,所以每當太陽前進15度就是下一個節氣。
春分、秋分時,太陽直射赤道,所以白天與黑夜時間長度相等。夏至時,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是最北端,因此對台灣而言,白天最長黑夜最短。而冬至的情形與夏至剛好相反。
其實西方的黃道十二宮星座,也是依照太陽在黃道的位置做標記,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可以相互對應。例如牡羊座是春分,金牛座是穀雨,雙子座是小滿,依此類推。
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,由於節氣是跟太陽相關的運算,所以要對應的曆法是國曆,不是農曆喔!很多人都搞混了。
節氣在農業上的應用
古人之所以發明廿四節氣,為的就是讓農務更加順利的進行。所以你也可以發現到,這些節氣的命名,大多都能反映氣象、季節、農事活動等等。
舉幾個比較特別的例子。驚蟄,意思是春雷響起,蟄伏於泥土的冬眠生物紛紛蘇醒。清明是指氣候溫和,「氣清景明」。芒種則是說像小麥這種有芒作物,可以開始秋種。
傳統節日與節氣
近代的中國傳統節日,除了清明掃墓節以外,大部分都是以農曆日期為依歸。
但其實在以前,中國新年過的不是正月初一,而是立春。畢竟我們都說新年要迎春,春天從哪天開始?就是立春嘛!
另外,中秋節原本是訂在秋分,秋分顧名思義就是秋天的一半嘛。古代在中秋節這天,會舉辦「祭月」儀式。但因為節氣對照的不是陰曆,所以有時候秋分會剛好遇上朔日,便會發生「要祭月但天上沒有月亮」的尷尬情況。於是,中秋節就被改成八月十五了。
舌尖上的節氣
春捲是哪個節氣的時候吃?答案不是清明!而是立春!潤餅才是在清明節吃的,但春捲和潤餅長太像,被混淆了。
那清明節除了吃吃潤餅之外,還要再吃一種東西,你知道是什麼嗎?答案是「青團」。講青團你一定聽不懂,但翻成台語「草仔粿」總該知道了吧!如果你連草仔粿都不曉得是什麼,那麻煩你對台灣本土的文化多多留心,花時間去了解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,你才會發現:草仔粿真的很好吃!
至於家家戶戶煮湯圓來吃的日子,我想大家就不會搞混了吧XD
本篇圖片引用來源:歐普設計
留言
張貼留言